2004年8月19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新一轮合作从陆地走向海洋
长三角环保大网撒向蓝色国土
本报记者 蔡亮

  碧波浩瀚的东海海面上却出现了大片大片殷红色的海水,仿佛是在蔚蓝色海面上撕开了一道道流血的伤口。这就是被称为“海上赤魔”的赤潮。“赤魔”所到之处,鱼虾陈尸,蟹贝灭绝,渔民颗粒无收。今年4月以来,“赤魔”光顾东海20次多次,肆虐海域近4000平方公里。目前东海资源密度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43%,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几近绝迹。
  令人欣喜的是,长三角并未忘却这片正在哭泣的蔚蓝色。刚刚结束的第四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三省市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及与会代表在探讨新一轮次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的阶段性目标及合作重点时,认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大家的共同任务,并提出应当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专题中增列“海洋生态环境合作”课题。经海洋主管部门共同商议,三方于近日达成了沪苏浙推进“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合作协议,就共同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进行了协调。这也标志着长三角环保合作从陆地扩展到海洋,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将成为生态合作的又一个亮点。
  “海洋是长三角地区共同拥有的一笔环境财富。它最具有地域特点,也最需要治理和保护。”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蔚蓝色的海洋给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地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也称得上是“海洋经济”。但海洋环境恶化也成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最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来自国家海洋局《东海倾废管理公报》表明,去年共有4245万立方米含有大量污染物质的疏浚物被倾入东海;全国海洋污染线的调查也表明,长江口一带海域无机氮、无机磷全部超标。记者了解到,浙东沿海海底覆盖的是一米多厚的黑臭淤泥而非正常的黄色海泥。
  “这次协议的达成,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在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制度、职责、技术、信息共享等方面正式走上了合作的轨道。这将为推进长三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成海洋生态环境良好、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长三角海洋生态经济圈提供了坚实基础。”海洋与渔业局的这位负责人如此是说。